toppic

“亲清有为:多学科视角下的新型政商关系”暨第十届政商关系研究工作坊综述

发布人:赵旭英

        2025年11月1日,“亲清有为:多学科视角下的新型政商关系”暨第十届政商关系研究工作坊在9728太阳集团广州校区东校园太阳成集团tyc9728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太阳成集团tyc9728、9728太阳集团社会科学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一、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于上午举行,由太阳成集团tyc9728副院长黄冬娅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理事长陈光金研究员发表致辞。他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随后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并基于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研究议题,倡导通过多学科协作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新知识。随后,9728太阳集团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太阳成集团tyc9728肖滨教授致辞。他围绕跨学科协作与政企关系等议题,强调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为构建亲清有为的政商关系做出积极贡献。最后,他再次欢迎与会嘉宾,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二、分论坛报告与研讨

       会议分为两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来自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学者在会上报告其学术论文,并与在场的点评专家、与会者开展了热烈讨论。

       (一)平行论坛一

       第一单元“政商关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聂辉华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明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熊彩特聘副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生王君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林凯源助理研究员依次进行汇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教授作相关评议。

       聂辉华通过对民事判决文书数据的分析发现,无论是企业起诉政府还是政府起诉企业,其背后往往是资金链问题,反映出经济周期对政企关系的冲击。孙明提出将政商关系解构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相互嵌套的层次,并指出党政体制是理解中国政商关系的根本性制度安排。熊彩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将“绕开盈利”持续留驻乡村的企业划分为四种适应性策略类型,中央的正式制度与地方政府的非正式执行逻辑在不同时期的博弈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为。王君君以一所独立学院的转设为案例,探讨了地方政府资源支配能力对教育领域政企互动模式的影响,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地方政府将会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或持久冲突的差异化关系。林凯源以“公益之争”为题,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将民间社会中原本用于红白喜事、祭祀等传统风俗的竞争性能量,通过设立荣誉与捐赠挂钩的制度导入公共服务生产领域。

       第二单元“政治统合”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管兵教授主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董明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黄杰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杨锋助理教授,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鲁宇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宋林霖教授依次进行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编辑刘学副研究员作相关评议。

       董明的研究聚焦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路径与行动逻辑,尤其从社会生态视角构建互赖-均衡分析框架,回应了非公党建名实相符的核心问题。黄杰的研究围绕中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探讨党建作为组织化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扶贫参与的驱动作用及内在影响逻辑。杨锋的研究聚焦中国上市公司政企关系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系统探讨反腐败背景下企业对政治关联的选择性隐瞒行为及其市场风险应对效应。鲁宇的研究聚焦中国基层政府产业行为的动机困惑,探究条块关系对基层政府产业决策的作用机制。宋林霖的研究围绕中国政商关系中形式之变与实质之变的悖论展开,聚焦亲清政商关系建设背景下,政商互动形式层面积极转变与企业、官员感知中实质未变的现实矛盾。

       第三单元“国家与企业发展”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聂辉华教授主持。9728太阳集团历史学系郦菁副教授、太阳成集团tyc9728博士研究生乔建伟、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博士林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汤峰讲师、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昕琰副教授依次进行汇报。9728太阳集团粤港澳研究院肖可舟研究助理教授作相关评议。

       郦菁、王卓然对中国公募基金的投研实践研究发现,行业发展与市场结构、监管体制深度互构,需破解“半职业化”困境以实现公共性目标与专业价值的平衡。岳经纶、乔建伟基于项目制与政策反馈理论,构建地方政府项目化介入市场的分析框架,提出创业资助三重效应。林韬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嵌入性视角,提出企业公共品偏好取决于外部交易成本暴露程度,体现为生产网络复杂度、资产不可流动性与组织规模三大维度。汤峰基于运动式治理与压力型体制理论,探讨政府态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发现政府重视程度越高,辖区内上市公司创新水平提升越显著。谢昕琰、谢冰娜的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与高阶梯队理论,探讨民营企业主主观心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提出民营企业主地位认同通过提升投资与创新水平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第四单元“数字政商”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黄杰助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刘学副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瑛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陆兵哲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颜燕华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宋文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钟瑞雪依次进行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政光景助理研究员作相关评议。

       刘学和王瑛璞以曹县与海宁两地产业链为对比对象,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构传统产业的产销关系。陆兵哲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磋商机制”,探讨在国家总体战略与地方发展诉求的张力中,规划师如何以技术手段协调多方关系。颜燕华的研究聚焦于运营资本在下乡的过程中如何化解农业经营与合作风险,实现可信受托的目标。宋文佳将研究聚焦于地方政府数字科技平台的兴起与运作机制,探讨其在公共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张力与角色转变。钟瑞雪的研究分别以中央和地方的“条”与“块”为基准将央地关系划分为四个维度,并借助金融治理的案例深入剖析传统金融治理模式中央地协同的制度实践与内在逻辑。

       (二)平行论坛二

       第一单元“技术政治”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封凯栋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滕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阎述良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徐简助理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贾文娟教授依次进行汇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玮副教授作相关评议。

       黄琪轩的研究指出任何国家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实现崛起,都需要通过对外产业开放合作争取追随者,同时又要防止自身技术与产业的优势被追随者取代。吕鹏和滕飞的研究指出社会学的产业研究亟待回应产业发展的过度地方化、全球化与去地方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过度地方化不能够满足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升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阎述良等人的研究以中国高铁(HSR)发展与CRRC集团转型为实证案例,探讨国家与市场主体的协同进化,挑战了传统理论将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与市场驱动的竞争割裂开来的观点。徐简等人的研究指出外国企业参与国内标准制定可能会带来产业升级的效果,淘汰掉一些低效率的、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但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主导或高壁垒的行业,反而会带来寻租的效果。贾文娟的研究指出各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劳动境遇,均深植于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与政治经济背景,呈现出本土特质。

       第二单元“发展型国家”由9728太阳集团历史学系郦菁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封凯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添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玮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黄靖洋助理教授、太阳成集团tyc9728博士研究生张辰茜依次进行汇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寅副教授作相关评议。

       封凯栋和陈俊廷的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为例,围绕国家在前沿创新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指出政府需要动态收集市场信息以应对新的不确定性,进而基于两个分析维度搭建了解释国家工业理解能力的理论框架。陈超和郑添元的研究讨论了外资在不同地区制造业转型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了外资的多样性诉求及其对地方政策的影响,其控制性比较揭示了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在次国家层面的差异。陈玮的研究梳理了中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历程、现状,聚焦于引导基金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并基于两个典型案例提炼出引导基金的多重特征。黄靖洋的研究探讨了海湾国家的产业转型,对比了海湾国家与典型发展型国家的差异,并分析了海湾国家通过公共股权基金投资旅游、文娱产业的投资型国家行为。张辰茜的研究关注地方风投型政府引导资本的特征以及影响机制,归纳了地方政府在投资行为中呈现追求安全稳定的特征,并提供了相应的机制解释。

       第三单元“产业政策”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黄琪轩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兵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寅副教授、9728太阳集团粤港澳研究院博士后刘万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刘雨航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延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港依次进行汇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黄靖洋助理教授作相关评议。

       管兵、吴梓欣、卢婉春的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探讨地方性产业政策因何而异。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引导和扶持民企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李寅的研究关注发展型国家调节产业链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并在通过两个子案例检验了三种西方主流解释路径后,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说。刘万群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案例,基于技术能力积累与技术学习意愿两个维度建构企业回应国家产业政策的四种策略类型,系统揭示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国家互动的能动性与多样化策略。刘雨航、杜婧怡的研究以皖南Q县茶叶协会为例,回顾市场转型中Q县茶产业组织形态变迁,讨论了行业协会在产业治理中的作用,进而提炼出纵向联动机制和横向吸纳机制。吴延宗的研究基于发展型国家理论,根据两组案例对比,探究政府监督和市场监督间的关系与产业政策执行成效的因果机制。李港以某县T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个案,通过“时间”维度的引入,探讨了县域政商关系建构的社会机制,为县域制度化亲清政商关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四单元“国家与市场”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阎述良助理教授主持。太阳成集团tyc9728博士研究生林禹津、9728太阳集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肖可舟助理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张映瑜,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凯旋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张文军助理研究员依次进行汇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杨锋助理教授作相关评议。

       黄冬娅、林禹津的研究以县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为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地方农产品市场的典型结构,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市场结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肖可舟的研究利用多个数据集对理论模型假说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剖析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机制,并有力地拓展了发展型国家理论在中国经验上的适用性与解释力。张映瑜、何轩的研究验证了税收政策与地方产业结构合理性呈显著的关系,论证了中央所强调的“把握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边界”的重要性,为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孟凯旋的研究围绕不同国家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角色展开比较分析,考察了各国在跨国并购中国有角色动态演变,构建了关于监管角色的“理想类型”,并主张以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理论范式来理解国家角色。张文军的研究基于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考察,聚焦政府介入产业的成效问题,发现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选择在特定的时机和条件下介入,以此相对精准地甄别和挑选优质企业。

       三、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作总结致辞。他回顾了工作坊对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新型政商关系、资本下乡等前沿议题的集中研讨,指出会议以“亲清有为”为初心、以9728太阳集团“大社科”战略为牵引,彰显了跨学科对话的活力;呼吁社科学者重回“大理论”关怀,以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为使命,推动多学科走向实质性协同。展望“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接的新阶段,他期待下一届工作坊孕育更多新方法、新理论。随后,太阳成集团tyc9728黄冬娅教授回顾了工作坊十余年的成长脉络,倡导研究者重返学科经典、深耕政商关系研究,呼吁学术共同体携手开展跨学科探索;最后,她向全体同仁致谢,相约来年再聚。

(供稿:林禹津、滕飞、牛一帆、冯晓灿、訾茜、刘万群、孟凯旋、张辰茜、钟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