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山鹰何以再次翱翔?
2023年5月14日,太阳成集团tyc9728研究生会主办的“致知青年”第三期讲座在学院楼D115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9728太阳集团新闻传播学院的周如南副教授,围绕其撰写的《折翅的山鹰:西南凉山彝区艾滋病研究》一书展开。在本次分享中,周如南副教授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海洛因和艾滋病问题及影响因素,并从文化逻辑和社会动力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 周如南副教授分享
在讲座之初,周如南副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书名为“折翅的山鹰”的缘由:“山鹰”指的是以此为图腾的彝族人民,“折翅”指的是凉山彝族地区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文化断裂、传统消弭等问题。围绕此变迁以及背后的动力机制,周如南副教授提出了五个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凉山地区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以来海洛因的乡村进入,乡村社会海洛因滥用及作为后果的艾滋病,地方社会应对艾滋病,以及疾病治理过程中的地方、国家与国际社会互动。

▲ 周如南副教授围绕主要关注点进行展开
紧接着,周如南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彝族社会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上看,凉山地区经历了从独立王国走向民族地区的定位演变,如今,其社会依然是一种基于纵式多中心主义的金字塔型差序格局和横向族群等级的复合结构。海洛因的流行,使得艾滋病在彝族地区快速扩散而危及整个彝族社会结构。
面对这种情形,凉山地区基于传统医学和宗教习惯,对艾滋病人开展毕摩的仪式性治疗与整体主义下的临终关怀等活动,为地方应对艾滋病问题做出了宝贵尝试;与此同时,地方和国家政权、国际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开展了艾滋病治理防控。一方面,地方政府意识到彝族特殊的“家支”(即族群核心部分)文化,从而借助仪式、荣誉与道德等价值方式进行广泛的民间禁毒活动,并深入开展打击毒品的社区动员。另一方面,在彝族地方精英的呼吁和活动下,中外艾滋病防治和研究活动蓬勃展开,本土NGO成为地方艾滋病治理的重要抓手。
最后,周如南副教授阐明了这项研究的价值与关怀。他认为,凉山地区的艾滋病问题反映出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亦是政治经济不平衡在民族地区的集中表现。他呼吁同学们积极思考如何在当前发展语境中恢复一个拥有自身历史、文明和荣耀的古老民族的自尊,从而修复“山鹰的翅膀”,使其再次翱翔于蓝天之中。
参与本次讲座的同学还积极提问,周如南副教授详细地进行了解答。

Q1:应该如何深入地开展田野调查?
A1:总体的原则是“进得去出得来”。首先,开展田野调查的时间一定要足够长,沉浸得要深,逐步与对方建立信任性关系;其次,在访谈技巧上,应依据具体情境来采取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可以从非正式访谈逐步过渡到正式访谈中;最后,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仪式与访谈对象进行告别,正式结束田野调查。
Q2:在开展实地观察的过程中,应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A2:这需要深度理解当地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在一个调研点,当你的认知结构与当地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了一种道德无意识的群体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深度进入这个场域,不是站在道德至高点对其进行判断,而是尝试描述以及解释现象。
周如南副教授详尽细致地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在国家和社会关系变动中所经历的变迁及后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他深情地说道:“我们的田野方法是用生命做研究,要把自己热腾腾的肉身扑在苦难的人世间,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嘴巴去问、手去写,用步伐去丈量。”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对社会转型及民族问题的了解,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带来了深刻启发。
